“交大”其实是一个“包袱”--50291班 孙智

       上海交大,一个令人羡慕的地方。多少人梦寐以求,多少人为之自豪。然而,真正的作为一个交大毕业的学生,才真正的知道,交大,其实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费了好大的劲,终于如愿以偿,考进了交大。走过了引水桥,在红太阳广场上背书,在饮水思源碑前静思,在上院学制图,在中院被考试,在文治堂听演讲,在图书馆阅杂书。四年,一下就过去了。等拿到毕业证书和派遣证,才知道,来了不容易,离开,却这么简单。


       当时,不管在哪儿读书,其实理想并不远大,只想尽快毕业,能够有一技之长,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孝敬父母。所以,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花了一些功夫,却忽视了外语的学习,误过了最好的学习外语的时间和条件,以至今为憾。

       毕业三十年了,工作也三十年了。不管误了也罢,学了也罢,带着交大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烙印,多多少少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一些成绩。回头看一看,这三十年走的也确实不容易。其实,“交大”对于每一个交大毕业的学生,都是一个很大的“包袱”。这件事你必须做得更好,因为你是交大毕业的;这篇论文你应该写的更好,因为你是交大毕业的;这一个思路应该更完美、更有创意,因为你是交大毕业的;即便是在农村过年写春联,你也得写得更好,因为你是交大毕业的...于是乎,你必须时时刻刻地兢兢业业,必须随时随地的记着,可别给交大丢脸。每次作完一个答辩或者做了一个报告,同行问你“哪儿毕业的?”当听到“交大”时,看到同行点头或者微笑,你的心里会感到些许欣慰,这次总算没有给交大丢人。然而过后,身上的包袱就感觉更重了一些。

       这个包袱在更多的时候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助力。记得毕业五年的时候,我自己到一个单位去承接一个金属断裂的分析项目。自己认为做的计划和准备的条件足够充分,但对方并不置可否。闲聊时,对方听说我是交大毕业的,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化。最后我接到了这个项目,并顺利的完成。此后就开始了这一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总结了一本书并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至今已重印十次并准备出第二版。想一想,这个包袱还挺好,它给你压力,也给你庇护。压力促你努力进取,庇护帮你遮风挡雨。

       记得毕业二十周年聚会,同学们漫步在绿树红瓦之间,仰视科技创新楼,大家都有一个感觉,不管当时上学时用工也好,怠工也罢,交大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给了我们太多太多。许多东西你不用刻意去追求,自然而然地在你的身上、在你的脑袋里就会留下她的文化和她的特征。就如有人说的,蒋介石先生说过,只要是黄埔的毕业生,不管他在做什么,只要从他的面前走过,他就能认出他是黄埔毕业生。我们又何其不是呢?也许就是这种文化,这种特征,使我感觉到交大这个“包袱”很重很重。不仅仅是因为“交大”让我自豪,更主要的是我们时时刻刻在觉得“我让交大自豪了吗?”

       三十年了,又要聚会了,眼前不觉浮现出一个个同学青春的脸庞。有的同学还能常常见到,有的同学三十年没有会过,相聚时,还会是这样吗?同学,你风采依旧吗?交大这个“包袱”你背得轻松吗?


                           50291班 孙智

[关闭]

版权所有 2015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