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 感悟人生——莫小传


                       ——交大毕业五十周年回校有感

                                           
       一天,交大老同学刘素来电话,说明年是我们从交大毕业五十周年的返校活动年。我先是一呆,再屈指一算,啊!自我们1964年毕业离校,时光仿佛一瞬间却已飞度了五十个春秋。真是光阴似箭催人老,不觉黄昏悄然到。回眸人生多感悟,饮水思源忆母校。

       回想1959年高中毕业那年,对是否继续升大学我还是存在了许多疑虑。因为我出生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医,母亲是个农民。我有七个兄弟姐妹,仅靠父亲行医和母亲租地种田收入根本不够一家九口的开销,家里现已缺吃少穿,那来的钱供我上大学呢?这时,学校的杨校长和班主任余老师多次找我谈心,鼓励我克服困难,参加高考,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余老师说我数理化还不错,就推荐我填报交大作为第一志愿。开始我还有点犹豫,但我看到了交大的招生介绍上有一条大红标题:上海交大是工程师的摇篮!这“工程师”三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想如果将来能当上一名工程师,为祖国效力,那我这辈子也算没有虚度年华。于是我欣然接受了余老师的建议,把报考交大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从那时起,我也就暗下决心,刻苦攻读,争取考上交大,并把将来能当上一名出色的工程师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

       记得那是1959年8月的一天,我正在公社农田里帮助母亲干活,突然收到了上海交大的录取通知书,真是令我惊喜万分。那年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农民们都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艰苦生活。你想,一个农村的穷苦孩子,能考进全国名校之一的上海交大,这是多么光宗耀祖的事啊!这消息轰动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也都纷纷前来道贺。然而这样的情景却使我心态发生了变化,以为自己有多么聪明,多么了不起。因而在我刚进交大时曾一度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并致使我成绩也直线下降。然而在学校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在同学们刻苦学习、良好学风的感染下,消极情绪很快就得到了纠正和改变。我意识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乃至理名言。考进交大只不过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的我就像是工程师摇篮中的婴儿,要想长大并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工程师,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现在的我只不过是刚刚开始学步而已。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放松自己,固步自封了。在交大五年的求学期间,我摒弃了一切干扰和杂念,全力以赴地探寻知识的宝库。在学校里我们受到了扎实的冶金基础知识的教育;进行了工厂基本工种的培训;学习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特种冶炼专业知识;最后一年我与谢成木等同学去北京901部队进行了毕业实习,撰写了毕业论文并顺利地通过了答辩。我很喜欢外语,在校学习了四年俄文,最后一年还选修了英语,毕业时已可借助字典阅读俄语文献资料了。学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对我们生活上也是关怀备至。尤为感激的是因为我家庭困难,学校每月还发给我14.5元的助学金,使我能战胜困难

       顺利完成了五年学业。在校期间我们经常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至今我仍铭记在心。特别是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授课技巧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我不会忘记刘勤教授,课堂上不看讲稿就能把神秘的金属学知识讲得出神入化;我不会忘记孙壁媃老师,她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系统的归纳为我们解决了深奥难懂的物理化学难点;我更不会忘记我们的特冶专业教研组长陈舜魁老师。为了配合国家发展之急需,为我们开办了特冶专业。他废寝忘食地工作,为我们收集、翻译和整理中外文资料,迅速编写成厚厚的一本专业教材。而他由于长期操劳过度,在我们离校后不久却罹患癌症而英年早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不仅给我们传授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我们要饮水思源、老实做人的道理。这些知识与道理将成为我们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终身受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1964年6月份,我们即将毕业了。在毕业分配的志愿书上我填的是: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七月底,系党总支芩书记告诉我说,原本想让我留校,因为人数所限,未获批准,故通知我去上海市冶金局报道。报到后我被分到以特钢为主的上钢五厂工作。该厂与我的特冶专业完全对口,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进厂以后立马就可以施展才能、大干一番了。我一定要尽快干出点成绩来,好报答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也不辜负母校对自己的期望。可是我的想法也许太天真了。按照当时的规定,新进厂的大学生首先要下车间劳动实习一年。我被派到了最艰苦的转炉车间做炉前工。在炉前干活既要顶住千度高温的灼热烘烤,还要忍受高分贝鼓风机的噪音,特别是炉前取样工作又烫又累。这对我们这些刚从学校毕业,从未在这样惡劣环境下工作过的大学生来说的确是个考验与锻炼。实习期间,由于我抱着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好好锻炼自己的心态对待实习工作,因而虽然炉前工作又苦又累,但我总是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地完成任务。因此实习期满,也得到了车间领导和工人师傅的一致好评。

       六五年初,我们实习还未期满,四清运动就开始了。我们六四届来厂的七十多名大学生一起被派到上海郊区农村搞四清工作。领导要求我们去农村后,要一心一意地依靠贫下中农,与他们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要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时,心中虽然有点想法,认为我们是吃技术饭的又不是搞政治的,怎么叫我们去搞政治运动呢?然而对于一个正在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入党的我来说,却不敢有丝毫的怨言。即使把外语字典带了下去也只能把它压在箱底而决不敢拿出来看一眼。我们下农村后先首集中学习了刘少奇的二十三条和王光美的桃园经验,说是主要为了解决农村干部中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可是不久又发下来一个“十六条”中央文件,否定了刘少奇的二十三条和王光美的桃园经验。文件说运动的重点是要整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当时我们也搞不清这是怎么回事。直到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最后揪出了所谓的“中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步骤”,而四清运动实际上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奏而已。我们在农村搞了将近一年的四清运动,将公社上下大大小小的干部通通整了个遍,要他们“洗手洗澡”、交代问题。结果查出来的绝大部分都是些多吃多占、小偷小摸、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与现在有些农村干部贪污受贿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在四清工作组中我除了负责组里的日常事务外,还负责一批下乡知识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我们去的是一个国营农场。农场里有一批下乡知识青年,由于场里缺少对他们的关心和教育,使他们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有的人养成了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坏习惯。甚至出现一些胸无大志、破罐子破摔、好吃懒做的小青年。他们月初大吃大喝,把场里发的工资、饭票全部吃光用光,到月底就进行偷窃扒拿。造成了队里人心不安、歪风邪气盛行。在领导的支持下,我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有计划地安排好生活的同时,开展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的励志教育。使他们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观。由于我工作比较出色而受到了领导上的肯定,因而於1966年1月我被批准入党。

       六六年初,我们搞了将近一年的四清运动终于结束,我心想这下回厂可以搞我的技术工作了。在校学了那么多工程技术知识,毕业2年多了还没有与技术沾上边,现在连个技术员也不是。可是回厂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又开始了。知识分子变成了“臭老九”,我们又被下放到车间第一线当工人,美其名曰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我被派到五厂第二中心实验室一吨真空感应炉上劳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政领导被造反派夺权,技术权威被打倒,我们这批大学生被带上“臭老九”的帽子,在炼钢炉上老老实实“劳动改造”。由于我的劳动态度比较端正,先从班组长当起,后被提升为炉长和团支部书记。这样在炉前上三班一干就是十多年。七六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复出,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而我们这些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帽子也被摘除了。1978年我终于被调进车间技术组成为一名技术员。你想,一个人从25岁大学毕业到60岁退休总共也不过35年工作时间,而我从交大毕业后却耗费了14年的时间才开始从事技术工作,这种宝贵青春的浪费是多么令人惋惜啊!因而我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技术岗位,为了把失去的时间尽快补回来,我加倍努力地工作。不久,我被领导调进了中试室高温组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钛合金的研究工作。七九年,为改善知识分子的待遇,开始了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加工资,并首次进行技术员晋升工程师的评选工作。由于我刚进高温组不久,也写不出什么辉煌成绩。再加上增资配额只有我组人数的一半,要论资排辈也轮不到我。因此这次我既未加到工资,也未能晋升工程师。为发泄14年当劳动力使用而未能增资升职心中的不满,我给中试室党总支书记写了一首打油诗:
光头赤脚心难受,    
                寒冬将至怎度过。
                早知知识今无用,
                不如做工拿榔头。

注:”光头”是指未戴上工程  师帽子
”赤脚”是指没加到工资

    后来党总支书记找我谈心,他没有对我严加批评反而安慰我说,这都是文化

       大革命耽误了你们的大好青春,你有怨气,放了也就算了。希望你不要泄气,好好干出成绩来,下次肯定不会再让你再光头赤脚了。我听从了书记的劝慰,于是下定决心努力工作,争取干出点成绩来,以早日实现我梦寐以求的工程师梦想。此后,在领导及前辈们的指导与帮助下,开展了高温合金及钛合金的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我所从事的的高温合金及钛合金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因而於1980年我被晋升为工程师,终于实现了我21年前考交大时就有的梦想。这时,厂领导还给我加了工资,并分到了一套房子。在名利双收以后我想到了母校“饮水思源”的校训。我必须加倍努力工作,以报答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与关爱。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厂领导决定让我脱产八个月进修英语。我非常珍惜领导给我的好机会,在进修期间我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使自己的外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领导上还邀请我担任冶金专科学校特冶专业的兼职老师。为了抓紧时间赶编上课教材,节省每天上下班路途上的时间,我就将铺盖行李搬到了办公室。每天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就睡在办公桌上编写教材。经过一年多的挑灯夜战,终于完成了一本30多万字的特冶专业教材。为此也得到了校领导的表彰。随着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我於1983年调到了上海市冶金局外事处,后转入进出口公司工作。为了尽快改变我国钢铁行业的落后面貌,上海市冶金局着手对下属钢厂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因而各厂相继从国外引进了多套冶金设备。此间我曾先后8次随团出访美、英、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等国,进行进出口项目的考察、选项、商务洽谈及技术培训等工作。为尽快提高自己对外交流的口语水平,我坚持每天下班后上夜校补习英语。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和努力实践,外语水平及外贸业务能力均有了迅速提高,因而於1987年经冶金部批准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后被公司提升为总经理助理,参加公司的管理工作,为加强公司的管理和经营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於1990年经中钢集团批准晋升为教授级高工。在到达退休年龄后,因公司工作需要又延长了3年,於1993年底结束了39年的工龄,正式退休。



             在金门大桥钢索横剖面前的留影


       在毕业离校50年后即将返校之时,回首往事,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人的一生要想干出一点成绩来,他首先要确立一个为之长期奋斗的远大理想,也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倡的有个梦想;并且要有为实现理想进行长期努力奋斗的毅力和实际行动。因而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母校交大给了我一个“工程师”的梦想,并且还给了我实现梦想的知识与力量。此外,交大还把我儿子也培养成硕士研究生,使我们父子俩成了两代交大人。                          

       为此,特赠小诗一首,以表达我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五十年前一理想,
母校教育与培养。
一生拼搏终如愿,
感谢交大感谢党。
今忆母校丰硕果,
明盼桃李增芬芳。
待到中国梦园时,
祖国富强民安康。

                                      在交大闵行校区与儿子一起的留影

交大(64届)校友  莫小传  2013年12月於上海

 


                         

[关闭]

版权所有 2015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